当前位置:恋上你看书网>玄幻魔法>[综历史]独生子> 第15章 第十四章 表态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5章 第十四章 表态(1 / 1)

康熙皇帝身体抱恙,乾清宫内伺候的人尽皆屏气凝神,不敢发出一点声音,宫殿里极为寂静。

正因如此,稍有响动,声音便会被加倍放大。

乾清宫东暖阁中,康熙坐在卧榻上头,身子倚在靠垫上,一只手搭着扶手靠枕,边上的矮几上摆着茶具和几本奏折。

从姿势来看,病中的皇帝必须借助靠垫靠枕才能端坐,身体的虚弱已经很明显了。

胤禩恭敬地行礼:“不孝子胤禩见过汗阿玛!恭请汗阿玛圣安!”

“起来吧,不要行那些虚礼了。”

胤禩直起身,还没说话,皇帝就先开口了:“我看你最近清减了许多,是否府上的人没有好好伺候?”

这个关心太硬核,胤禩噎了一瞬,才道:“不干他们的事。是儿子在府中反省,一直都没什么胃口。再加上这些日子弘旺病了,儿子心焦上火,这才有些瘦了。”

胤禩的话说得很真诚,这时候他不是皇帝的臣子,而是儿子。聊家常嘛,只要注意不犯忌讳,那许多话都可以说。

“况且儿子是汗阿玛的皇子,有汗阿玛看顾,哪有奴才胆大包天,敢欺凌皇子的。倒是汗阿玛是天下万民之所系,还需宽慰心神、保重龙体才是。

近来大事频发,牵动汗阿玛心神,儿子又鬼迷心窍,行事失当……都是儿子不争气,辜负了汗阿玛的期望,让汗阿玛失望了。”

胤禩说这些话的时候是真心实意的,康熙能看出来。

“鬼迷心窍,我看你确实是鬼迷心窍!张明德到你府上,你就应该将他逐出去,还留这等居心叵测之人在府中妖言惑众。人人都说你八阿哥聪明,什么聪明,都是小聪明!”

分明是叫人来和好的,温情关怀的话才刚说完一句,老爷子就开骂。

胤禩措不及防,但心中却放松下来。

愿意发火,语气又不重,汗阿玛已经消气了。

“儿子知道,只是心中有顾虑。若张明德是直接上门或是我自己找来的,那赶出去也就罢了,有普奇举荐,倒不好轻易拒绝了。”

张明德案之前的处理结果中,最先接触他的顺承郡王布穆巴、顺承郡王长史阿禄、似乎只是打了个酱油的辅国公赖士,都被判无罪释放,只有胤禩和镇国公普奇两个倒霉鬼以知情不报的罪名被革去爵位,沦为闲散宗室。

当时的胤禩还不知道自己会因为普奇倒霉,以他为人处世的一贯方针,当然要给宗亲一个面子。

康熙也知道胤禩的脾气,但这并不妨碍他教训儿子:“你就是这样讲虚名、好面子,什么人都要拉拢,这下好了,栽在区区一个草民手中。朕是你的阿玛,你将听到的话如实相告,难道朕会对你怎么样吗?

相面之人,为得贵人信任,言辞最是夸张、无忌。朕也看了张明德的供词,他说你‘丰神清逸、仁谊敦厚、福寿绵长、诚贵相也’,看似神奇,实则敷衍之极。你是皇子阿哥,朕亲封为贝勒,自然福泽深厚,何须相面人多言。

他住普奇家中,普奇带他来与你看面,难不成还不会将你的身份透露给他?他都已经知晓你的身份,编什么瞎话骗你,便只看他自己了。你竟连这点都猜不透!”

胤禩关在府中的这些天,已经反省过了。

康熙说的话,他自己都想过,而且事实就像皇帝训斥的那样,这样模棱两可的话,他会上当,也是被张明德后来说他“后必大贵”的话蒙了心。如果不是张明德说出了刺杀太子的惊人之语,他说不定还真会继续将此人奉为座上宾。

皇帝的训斥,胤禩照单全收:“汗阿玛说的是,儿子确实是昏了头了,到此人妄言刺杀太子,才识破此人面目,将他赶走。”

东暖阁内突然完全安静下来。

胤禩主动提起张明德里谋刺太子的内容——这是胤禩被革爵、皇帝屡次训斥他的原因,也是扎在他们父子之间的一根刺——康熙的表情明显僵了一瞬。

原本皇帝叫胤禩来和好,是要将这件事含糊揭过去,从此他们就当一切都没发生过。胤禩没有“心怀远大”、暗中相面,康熙也没有将儿子骂个狗血淋头,还将胤禩的出身、性格、福晋、子嗣全都揪出来一通批判。

可是现在胤禩主动提到了这件事,他们就得直面父子之间最大的矛盾冲突了。

“你能识破张明德的狼子野心,甚好。可为何不早些密奏于朕,反倒要等到胤禔出首?你有空与几个兄弟说,都没时间和朕聊聊么?”

“是儿子的错。张明德不过是一妄人,初见面便怂恿我谋刺太子,实在可笑。我并不相信他有这般能力,只是觉得此人在皇子宗亲中招摇撞骗,影响恶劣,才提醒兄弟们多加小心。

太子日常居住宫中,又在我大清勇士的重重保护之下,儿子并不相信张明德真有法子谋刺成功。若他真有大神通,又何必特意蛊惑皇子呢?恐怕早就自行行事了。

因此人后来再未在我面前出现,儿子便没再将他放在心上。”

胤禩的理由翻来覆去说的就是一个意思:他之前是被张明德蛊惑了一下不假,但后来压根没信这人的话。甚至他都没上心,连张明德去哪儿了都没管。

张明德要是被控制在他手上,他在倒霉前能不知道吗?

在胤禔镇魇太子的行为暴露以后,胤禩的话听起来就很有说服力。

张明德事件里倒霉的就他和普奇两个人,其他有牵扯的人都安然无恙。尤其是对胤礽心怀恶意的胤禔,还以慨然陈奏兄弟恶行的行为狠狠地在康熙心中刷了一把好感度。

胤禔陈奏张明德为八阿哥相面之事,又说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,两相结合,仿佛胤禩才是主谋。

当时胤禔把胤禩坑得有多惨,镇魇之事暴露后,他就被反噬得有多深。

胤禔的事情暴露也没几天,有许多人都还不知道内情。

就连康熙自己,都是在近段时间的调查结果汇总里,才知晓胤禔究竟做了什么好事。

胤禩这番什么都不知道、只是为自己辩驳的铁憨憨式发言,反倒让康熙对他又多了几分怜爱。

胤禔做错了事,还是天大的错事,所以这时候的他就连呼吸都是错的,皇帝分分钟都能回想起一堆胤禔给兄弟下套子、上眼药的情节。

在他主动说出张明德为胤禩相面、推举胤禩为太子之前,康熙刚下明旨,禁止任何人擅言废立之举。

不管是哪个儿子,敢有钻营当皇太子的心,那就是国贼,他绝不会留情。

胤禔保举胤禩,让康熙认识到了胤禩的“人缘”有多好,当时的他只觉得长子过于鲁莽,牵涉到储位,做事就不过脑子了。

现在一看,胤禔哪里是不过脑子,分明是脑子太好用了!

“那你知道张明德被胤禔收押于直郡王府后,又有何感想?”胤禩刚解释完,康熙就冷不丁发问。

胤禩一脸茫然:“大哥不是说他怕张明德真正去谋刺太子,才命人将此人收押起来的吗?虽然不知道收押了多久,但想来那时大哥还随汗阿玛御驾在塞外呢,命人将张明德严加看管,并无错处啊。”

“想不到,你倒是个实心眼的,”康熙嗤笑一声,“胤禔将张明德为你相面的事暴露出来,你就一点都不怨他么?”

这题是送分题,胤禩闭着眼睛都能答出答案。

“原先是怨的,若不是大哥,儿子也不会被革爵。只是后来在府中思过,我想通了,反倒该感谢大哥才是。”

“何谢之有啊?”

“汗阿玛不喜儿子过度结交朝臣,儿子此前却只想着要与宗王大臣们打好关系,好似裕王伯父一样做个贤王,不知不觉间竟过了度。即便没有大哥,汗阿玛圣明烛照,仍是会知道的,到时候就不是小惩大诫能解决的了。

大哥举荐我,一来是因着我和兄弟们的关系都很融洽,二来便是我和朝中大臣们都算是亲善。没有大哥,指不定哪日也会有人上奏保举我。儿子现今因大哥的举荐而吃了挂落,指不定还是好事。”胤禩的回答很直白,直白得都不像是他能说出来的。

这种大大咧咧、直言不讳的风格,更适合皇帝诸子之中,出身唯独在太子之下的十阿哥胤礻我。

康熙看他的眼神都不对了。

坏了,这儿子该不会是革爵之后关在府里让他反省,结果把人关傻了吧?

胤禩一下子就看懂了他的眼神。于是,更多掏心掏肺的话从胤禩的嘴里往外蹦:“汗阿玛知道,儿子的人缘不错,但那都是被兄弟们对比出来的。兄弟们行事直率,儿子行事优柔,在大臣们眼里反倒是谦逊了。说实话,儿子自己都不知道那么多人支持我呢。”

康熙:……

胤禩,你正常点,朕害怕。

如果弘旺在现场的话,一定会对康熙说,他阿玛这招叫以退为进。

真诚才是最可怕的必杀技!

作者有话要说:昨天发的那章里,显亲王衍潢的名字打错了,是天潢贵胄的潢,不是璜,这里先纠正一下orz

顺便八卦一下,依靠显亲王家的资料,我终于弄清了为啥顺治说董鄂氏生的第四子是“朕之第一子”。

清朝的爵位传承,早期还保留着多妻并嫡制的传统,福晋、侧福晋生的都算是嫡子,庶子的地位和嫡子比起来很低,嫡庶相当分明。

按照清初崇德年间划分的爵位,九等爵位(一等和硕亲王、二等多罗郡王、三等多罗贝勒、四等固山贝子、五等镇国公、六等辅国公、七等镇国将军、八等辅国将军、九等奉国将军)里,皇帝庶子只能封第七等的镇国将军。

按照多妻并嫡制的算法,清初皇帝里,皇太极是嫡子,顺治是嫡子,康熙还是头一个登基的庶子。

顺治生下来的儿子里,只有董鄂氏生的孩子算嫡出,按照清初继位法则,这位还真是第一个有继位资格的皇子,怪不得顺治激动地说这是“第一子”。

如果顺治活得久,或者“嫡子”活下来了的话,康熙皇帝按例只能封镇国将军。只能说,康师傅好运气啊23333

顺带顺治本人为什么会被多尔衮拥立,其他大臣都承认,也有了解释。

他的兄长虽然多,但是出生的时候是嫡出的就只有大哥豪格、五哥硕塞、八哥(宸妃海兰珠夭折的娃)。算上顺治本人和他的十一弟博穆博果尔,皇太极有五个嫡子,活下来的有四个。

豪格和多尔衮争位未果,双方都僵持不下,只能换人,豪格pass;

硕赛年纪是比顺治大,但硕赛的亲妈被皇太极亲自赐给大臣为妻了,硕塞pass。

这么一轮,按顺位就轮到顺治了。

根据资料,顺治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立康熙为太子前,因为只有庶子没有嫡子,就起过传位显亲王富绶的打算。

肃亲王豪格的后代在顺治、康熙、雍正、乾隆前中期的封号都是显亲王,到乾隆中期后才又改回肃亲王。

显亲王富绶是豪格的第四子,也是第一个嫡子,顺治很喜欢这个侄子,还把他当儿子养。

因为没有嫡子,皇帝的庶子本来应该只封将军的,顺治就想过重新将皇位传回给显亲王一系,被大臣们驳回了,认为还是要立皇子。

不管顺治是真心传侄子还是为了给传庶子铺垫,这段八卦还是有点意思的。

皇位传承都这么搞,清初的嫡庶之分相当严重啊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